機房精密空調智能直接冷卻優化技術
文章作者:井泉環保發表時間:2020年07月01日瀏覽量:
機房精密空調智能直接冷卻優化技術
1.技術原理
機房智能直冷優化應用技術利用制冷劑自然相變循環原理,以溫差的形式產生壓差,驅動制冷劑工質的自然相變循環流動,實現室內外無動力熱量交換。同時,采用機房能效管理軟件及環境維持系統監控軟件,實現按需供冷的自適應冷量調節及機柜級溫度場控制。采用該技術的智能冷卻終端,可顯著降低機房原有機房空調制冷系統運行時的耗電量,實現節能。
2.關鍵技術
(1)機房內外無動力熱量交換技術
安裝在機柜背部制冷終端內的液態制冷劑吸熱后蒸發為氣態,依靠重力作用,沿制冷劑導管自然流動至室外冷量分配單元,冷凝后變為液態,又自然回流至智冷終端內,依此循環,源源不斷地將室內機柜產出的熱量排放至室外,實現機房室內外的無動力熱量交換。
(2)按需供冷的自適應冷量調節技術
每臺機柜內設備的發熱量不同,制冷終端內制冷劑蒸發量不同,從而使冷卻回流液帶回的制冷量不同,通過機房能效管理軟件,可自動調節智冷終端及室外冷源的制冷量,實現按需供冷。
(3)機柜級溫度場控制技術
傳統機房制冷是利用高密空調同時面向多個機柜組制冷,從而導致離空調通風口距離不同,制冷效果不同。本技術直接在每個機柜背部安裝智冷終端,獨立面向機柜熱源均勻制冷,解決機房溫度環境局部過熱的問題。
3.工藝流程
機房智能直冷優化應用技術運行流程如圖1所示。機房內(圖右側)每個機柜排出的熱風,使安裝在其背部的智能冷卻終端內的制冷劑工質受熱后發生相變,由液態蒸發為氣態,依靠壓差沿制冷劑氣體管路將熱量帶到室外系統(圖左側)的冷量分配單元,在冷量分配單元內與室外冷源進行熱交換;制冷劑工質受冷后由氣態冷凝為液態,依靠自身重力沿制冷劑液體管路回流到智能冷卻終端內,從而完成一個完整的熱力循環,機房內產生的熱量依此源源不斷傳遞到室外。當室外濕球溫度低于14℃時,系統自動啟用冷卻塔,不啟用冷水機組壓縮機,充分利用自然冷源,達到節能的目的。
圖1系統運行流程示意圖
五、主要技術指標
1.節能率≥30%;
2.PUE指數≤1.3。
六、技術鑒定、獲獎情況及應用現狀
該技術于2013年通過中國電子學會組織的技術成果鑒定。目前,已規模應用于電信運營商、政府、軍隊、高校、企事業單位等800多個數據中心,運行狀態良好,節能效果明顯。
七、典型應用案例
典型用戶:中國移動、中國聯通、中國電信、中石油、國家電網等。
典型案例1
案例名稱:中國電信股份有限公司成都分公司機房制冷改造項目
技術提供單位:杭井精密空調(深圳)有限公司
建設規模:安裝13臺智能冷卻終端,單機柜制冷能力為6kW/rack。主要技改內容:機房共布置134臺機柜,其中13臺安裝智能冷卻終端,獨立為服務器提供制冷服務。主要設備:13臺智能冷卻終端,1臺冷量分配單元,1套智能控制系統,1臺冷卻塔,1臺水冷冷水機組。技改投資額44萬元,建設期為1個月。年節能量為105tce,碳減排量為227tCO2,年節能經濟效益32萬元,投資回收期約為1.4年。
典型案例2
案例名稱:大慶石油管理局機房制冷改造項目
技術提供單位:杭井精密空調(深圳)有限公司
建設規模:安裝8臺智能冷卻空調,單機柜制冷能力為6kW/rack。主要技改內容:機房布置有8架機柜,全部進行智能冷卻終端系統改造。主要設備:8臺智能冷卻終端,2臺冷量分配單元,1套智能控制系統,1臺風冷冷水機組。節能技改投資額31萬元,建設期為1個月。年節能量為36tce,碳減排量為78tCO2,年節能經濟效益11萬元,投資回收期約2.8年。